在土地成本面前,建屋局的补贴真的那么慷慨吗?

上个星期三(7日),建屋局破天荒公布了过去三个财政年完成兴建的组屋的土地和建筑成本细节。我对此表示欢迎,这是反对党国会议员——包括1988年3月时任议员詹时中先生的国会质询——努力的结果。

公布出来的资料显示,土地成本占兴建组屋总成本的近60%。

相比之下,包括公积金购屋津贴在内的净政府补贴,在2021/22财政年(FY)仅占总成本的12%。这12%可以理解为建屋局对预购组屋单位(BTO)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给予的“折扣”。

我们应该问自己:这12%的折扣真的很慷慨吗?足以让新加坡人负担得起政府组屋吗?请注意:这是建屋局根据他们预估的市价,也就是组屋的总价格所给予的折扣。新加坡人实际享有的是公积金购屋津贴,也就是总价格的4.7%,远远比12%要少。我们也不知道市价是如何预估的,只知道土地成本很可能是主要部分。

1988年,政府在回应詹时中议员的提问时,公布了4个市镇(巴西立、后港、武吉班让、大巴窑)4方式组屋的土地成本、建筑成本和津贴的类似数据。我们可以看到,在80年代,政府的23%补贴不仅更加慷慨,而且涵盖了更大部分的土地成本,尤其在新市镇。

我认为,政府组屋的定价应该只考虑建筑成本和因地点而异的价格差异。1980年代后期显然是如此,当时总土地成本占总组屋价格的比例小得多。

土地成本理应排除在价格之外,因为兴建组屋的大部分土地是1970和80年代,根据土地征用法令,由当时的建国一代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出让给政府的。建国一代们在低补偿情况下被拆迁时忍受了苦头,但基于相信这是为了更高的理想,即为每个新加坡人提供负担得起的房屋,接受了这一安排。

然而,我们今天看到的是,新加坡人需要为祖辈们当时忍痛割舍的土地,付出高昂的市场价格,而政府的小小折扣只能勉强应付到土地价格的五分之一。

是时候审视我们是否连公共住屋政策都已离经叛道!

新加坡人应得到更好的待遇!

前进党——为国为民

Share This :

Highlights